养廉制度优缺点(养廉银制度)

互联网 怎么好看 2023-08-04 07:27:50 -
法家管理的制度有何优缺点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养廉制度优缺点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养廉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雍正明知养廉银不能“养廉”为何还要推出
  2. 明朝的海瑞明明收入还行但为什么日子还过的很清贫
  3. 国家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为什么还是杜绝不了
  4. 养廉制度优缺点

雍正明知养廉银不能“养廉”为何还要推出

雍正皇帝推出养廉银制度,并不是为了杜绝贪污的现象。因为养廉银制度本身就会催生部分官员贪污。对于这一点,雍正是心知肚明。所以他给官员补贴养廉银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官员的生活压力,减小官员沦为贪官的几率。以避免因为惩治贪官,使自己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关于养廉银,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这笔钱是雍正直接从国库中拿银子,补贴给官员。但其实并不是,雍正没有那么大方。他给官员发放的养廉银,没有动国库的一两银子。所需开支全部都是从“火耗银”中扣出来。

那么,什么叫火耗银呢?

火耗银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因为张居正改革的原因,明朝政府改变了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纳税方式。在改革之前,老百姓纳税是各种各样的,比如白银、铜钱、丝绸、粮食等,都可以算作税收。但是从张居正改革之后,朝廷就只收银子了,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概不算数。

但是老百姓手上的白银,主要是碎银子,而官府要存入国库的银子,都是五十两或者一百两的银锭。把碎银子熔化掉,再铸造成官府的银锭,这中间熔化再铸造的过程,白银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损耗。

打个比方说,朝廷征收一万两白银的税,老百姓上交一万两碎银子。但是,这一万两碎银子熔掉后,只能铸出九千多两的银锭。官府吃亏了。所以官府在征收民间白银时,就会在一万两税额的基础上,再多收一定数额的白银,以抵消白银重铸过程中的损耗。

这等于说,在朝廷的正税之外,额外加征损耗成本。而这笔在正税之外多收的银子,就叫火耗银。

需要注意的是,火耗银不是正税,具体征收多少数目,朝廷并不管,全由地方官员自己说了算。如果碰上了好官,严格执法,不多收,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交一点。但明、清两代的官员工资极低,仅靠工资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于是,明清两朝征收火耗银的官员就必然会死命的加收火耗银,搞贪污腐化,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

有些地方官很过分,一两银子要收五钱银子的火耗银,甚至翻倍。等于朝廷的正税要征收一万两,老百姓实际要交一万五千两,甚至还更多。除去必须得火耗银子,多出来的几千两就全部进了官员的腰包。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贪污行为,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想管。

为啥不管呢?因为,他也知道官员的工资水平很低,无法维持正常的开销。为了不让官员活不下去,他就默许了这一行为。

有些官员曾经跟康熙建议,干脆把火耗银纳入朝廷正税算了,也就是朝廷收一万两银子的正税,再多收两千两的火耗银。借以减轻老百姓的压力,同时还可以遏制贪污。

但是,康熙承诺过“永不加赋”,如果把火耗银纳入正税,这等于是自打脸,说话不算话,会影响他的“圣君”形象。

火耗一项,特以州县官用度不敷,故于正项外,量加些微,原是私事。......朕若批发,竟视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岂受乎!——《清圣祖实录》

所以,康熙也就不管官员贪污,不顾老百姓被横征暴敛,稀里糊涂的坐完了自己61年的皇帝生涯。

雍正继位后,发现老爷子留给他的是一个老百姓骂娘,国库空虚的大清。雍正要给康熙擦屁股,要稳定江山,就势必要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项,就是首先要扼杀官员的腐败风气,因为如果不把官员的腐败风煞住,别的什么改革都别想推行下去。

于是,雍正就推翻了“永不加赋”的祖制,冒着被文人唾骂的可能性,坚决的把火耗银纳入了正税系统。

当火耗银纳入正税后,老百姓缴纳的火耗银就变成了定数,以前该交的还是要交,以前不该交的,改革之后就一律不交了。如此一来,就对各级衙门滥收火耗银的现象进行了遏制。

而这一遏制的结果,就是官员穷了,因为没有贪污项目了嘛。

为了不让官员穷的活不下去,雍正根据各地火耗银的数目的多少,从火耗银里面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各级的官员,算作养廉银。

这笔养廉银通常是地方官工资的几十倍。官员贪污无非几乎是缺钱花,现在朝廷直接发补贴了,对于一些官员来说,也就没有必要再冒着丢官、砍头的风险再贪污了。

因此,养廉银对官员贪污有一定的遏制。

但前面说了,养廉银只能起到遏制作用,并不能杜绝官员贪污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养廉银源自火耗银,而火耗只有地方才会有。没有火耗银的地方,比如京城的官员,那就没有养廉银了。

并且养廉银虽然跟工资相比,是一笔很大的巨款。但是对于之前靠火耗银狂敛财贪污的官员来说,养廉银的那点钱,跟以前的贪污的收入比起来,简直少太多了。所以,官员该贪污还是会贪污。并不会因为养廉银的出现而收手不贪了。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这位十全老人的开支巨大,尽管有雍正替他打牢了财政基础,但还是不够他花的。为了敛财,他就默许了各级官员发明新的各种各样的收费明目,继续贪污。导致雍正的整顿吏治,遏制贪污的改革失败。

之后的嘉庆、道光两朝,也都对官员腐化现象无法遏制。于是,养廉银就变成了洁身自好官员的底线。不贪的官员还是不贪,靠养廉银就可以过日子了。而贪污的官员继续贪污,反正皇帝也不管。

到了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由于西方国家入侵,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导致白银的购买力大幅度贬值。原先只靠养廉银还能过生活的官员也无法维持日常开销(养廉因为跟火耗银相绑定,火耗银一直不变,所以养廉银也一直没有变),也只好跟着贪官一起贪污了。

宣统时期的清政府,几乎是无官不贪,满朝找不出一个清官典范。就连皇族成员也是贪污成性,完全不顾祖宗基业。比如号称“清朝第二号巨贪”的庆亲王奕劻就是如此。(一号巨贪是和珅)

总的来说,雍正皇帝推行养廉银的本意是极好的。他希望通过这项改革,把火耗银改暗征为明征,防止各级官吏一起作弊,澄清吏治,健全财政制度,弥补亏空。但是养廉银也依然杜绝不了一些官员继续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的行为。

当然了,这个跟雍正没什么关系。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清朝后期的官员腐化,不能怪到雍正的头上。没有养廉银,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的情况会更严重。

明朝的海瑞明明收入还行但为什么日子还过的很清贫

古时候的清官,他们不为财,不为名利,只为天下贫民百姓。不贪财的清官,很少财富。平安一生才是目的。

国家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为什么还是杜绝不了

个人认为:国家禁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可个别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规不执,执规不严,违规不究,究而轻责”所致。

若全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像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待腐败那样零容忍,像对待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那样,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手软——补课之风将立刻刹住。人随“王法”草随风,若动真格的,哪位老师敢拿自己工作以身试法。

为什么个别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按照要求作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其深层次历史的、社会的原因。

个人谈一层初浅看法:其一,补课是双方愿意的,一方愿拿(钱),一方愿提供服务,且私不举官不究,教育行政部门很难取证、执行。其二,社会竞争激烈,选择人才的“学而优则仕”规则。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部分家庭在资本上有了一定储备、积累,人们很自然地进行智力投资。

观点不一定正硧或符合现定,供大家参考!!!

养廉制度优缺点

这种养廉银制度,对官员们的影响很大,对政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到积极意义,首先这种制度就解决了官员们的贪腐问题,在那个时期,官员们贪腐的现象大大减少。第二个积极影响就是火耗方面的征收降低了,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火耗征收也越来越标准化以及透明化,百姓们的负担也逐渐减。第三个积极影响是这种制度充实了地方和朝廷的银库,通过耗羡归公,每年都可以省下大量的盈余。这些省下来的钱不仅可以上交国库,还可以弥补地方上的亏空,所以这使得朝廷的压力也相对应地减少了。

但这种制度存在着不合理以及弊端。首先就是朝廷把本该担负起官员们工资的压力转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这种严格的制度适合较为严厉的皇帝实行但像乾隆,这样较为温和的皇帝只会加速官员们的腐败。

其实每个朝代的皇帝在治理腐败上面都是很头痛的,在雍正刚刚登基的时候,通过当时的政治以及经济大背景,创立了养廉银,这样一个制度。在他在位时期有很多积极影响,但这种制度也是需要时间的考验的,并不能适用于每一个朝代。

OK,关于养廉制度优缺点和为什么不建议养廉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之会计制度的优缺点